2008年7月31日

感覺對了‧但力度不足

——淺談《貓城記》

如果筆者就導演如何透過改編劇目《貓城記》諷刺澳門社會狀況這一點上大造文章,這似乎太陳腔濫調了吧!原因是略有一點意識的觀眾也不難發覺,原著老舍小說《貓城記》透過對“貓城”的描述,深刻地諷刺的晩清民初的中國社會;而這一點恰好與澳門現今的狀況又能對號入座,甚至連故事中的象徵性的物件如“迷葉”及“外國人”等,又可以詮釋為澳門的“錢”與“博彩外資”,較易令觀眾產生共鳴。這歸因於偉大文學作品本身的穿透力強之外,編劇(潘惠森)及導演(許國權)的精雕細琢也功不可沒。

導演選取《貓城記》這個劇本在當下的澳門上演,似乎是最適合不過了!劇情的描述與社會現實互相輝映,另外導演加入令觀眾會心微笑的元素,如劇中一句話“外國人就是與別不同!”引領觀眾投入於這個澳門版的《貓城記》中,“貓國”也就成為了澳門社會的縮影。然而就筆者欣賞的未完整版本來來,導演對此戲的定位暫時仍不太清晰,以及在處理上略欠力度,為以見得﹖我們從老舍作品《貓城記》著手分析便略知一二。過往不少學者就討論《貓》是“烏托邦諷刺作品”還是“反面烏托邦作品”上各執一詞,這兩類作品的分別在於烏托邦諷刺作品以滑稽嘲諷的仿擬(burlesque)手法,揭露人們習以為常,卻荒謬不合理的世態;反面烏托邦作品則透過誇張的描寫,以預言未來的方式,對人類企圖創造烏托邦世界的理想提出警示。[1]

就《貓》的“貓國覆亡”的結局看來,當中確實具有悲觀意味,部份學者認為這是老舍反對改革,為中國未來作出預測,加上作品中的滑稽嘲諷文風不太突出,故歸類為“反面烏托邦作品”;而部份學者則認為《貓》主題仍是利用空間的錯置,表達對當時社會現象的批判嘲諷,而非以呈現未來方式,提出反對改革的意見,所以歸類為“烏托邦諷刺作品”。無論作者原先創作的意圖是如何,本文不在意深入討論,反而將文學作品放在舞台上呈現,導演卻可以選擇表達的手法及形式,這正正就是體現出導演對作品的定位。在處理“貓國”滅亡一幕中,導演的詮釋可能會帶出不同等啟示。究竟導演是希望反映對社會整體腐敗現象的排斥,還是其滅亡象徵著社會不滿的化解,以及期待新社會的誕生﹖若導演能更清晰地反映對“貓國”命運的態度的話,就能令演出更具立體感,也能窺探了導演對澳門未來的看法。

《貓城記》被譽為是世界三大諷刺名著之一,西方的諷刺通常與喜劇有關,將一些被認為是荒謬的東西合理化,並作模仿嘲弄,令人發笑,這就能達到諷刺的目的。整齣劇目中,導演在處理強烈諷刺味道的片段手法純熟,以輕鬆的形式交代劇情,更加入了歌唱元素,在美妙的歌聲中更顯得格外諷刺,令筆者印象深刻的片段有“公使太太描述小妾是確認元配夫人地位的象徵”、“貓人能在入學的第一天就能得到大學的畢業證書”及“老師轉行做國際產品銷售員”等,這些片段是諷刺當時社會中的女性地位、教育制度及經濟發展等,輕鬆的表達中卻帶著沉重的批判意味。

此外,貓國的未來領導人的命運更是全劇的諷刺重點。“牠”希望過著一些自主的生活,毅然打破傳統婚姻制度,希望脫離父母及社會的枷鎖,然而“牠”逃不了悲慘命運的作弄,最後自掘墳墓,這一個片段充分表達了個人對命運的無力及整體社會的無奈。可是,在是次《貓城記》中,導演在處理這些無奈的感覺時似乎欠缺力度,這與演員的個人經驗、感受及情感拿捏技巧有關,對於夢劇社中的青春演員來說,拿準這些大悲大喜的感受確實不容易,不能過度扮演,否則讓觀眾覺得太假;但又不能過份的平淡,這樣又不能令動容觀眾。因此,這對演員來說是一次很好的鍛鍊機會,只有發自內心感悟,才能動之以情。

情感的抒發的力度的大小,與演員的投射技巧及能量有密切的關係。大大的舞台上,演員的投射力量就是吸引觀眾的目光的主要因素。有時候,可能並不是演員的情感不足,而是其投射給觀眾的力度不足而已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就需以舞台佈景、音效及道具上的扶助,這方面導演的處理非常見效。總括而言,導演選對了《貓城記》這個劇本來磨練年輕演員,若能加強鍛鍊情感表達的力度及能量,效果會更佳,也更能為觀眾帶來反思。

[1]楊小定,〈論烏托邦旅程〉《從影響研究到中國文學》,陳鵬翔、張靜二編(台北:書林書局,1992)。

原刊於澳門日報‧文化演藝版‧2008/07/31

2008年7月19日

“梁祝英台‧十八相送”的挑戰


“有希望,才會相信明天!”這是“梁祝英台‧十八相送”的導演官狄龍(Dino)對於這個創作的冀盼。經過約一年的籌備及排練,音樂劇“梁祝英台‧十八相送”將在本月廿六、廿七日於何黎婉華庇道演藝劇院正式上演。作為浪風劇社的領航員、音樂創作人及導演的Dino,覺得○二年演出的“梁祝英台”沒有演到“十八相送”這一幕經典是一個遺憾,於是在五年後的今天為觀眾帶來了以這一幕為主的音樂劇。


去年十月,浪風劇社公開招募音樂劇演員,經過試鏡後,導演選出一群具潛質的演員。其後為他們安排一連串的戲劇工作坊、形體訓練、聲樂培訓等,為這個音樂劇作準備。由於演出班底是一個嶄新的組合,導演所選用的創作方式實在具一定難度。“這是我第一次嘗試先選擇了演員,才寫劇本及作曲的,這次可謂為演員度身訂造的一次。但在想、寫、做的過程中,亦犠牲了不少原來的意念。雖然如此,但我覺得能與演員互相學習並激發意念,這個過程值得珍惜,同時亦希望浪風劇社繼續保持這種年輕的感覺。”


改編自“梁山伯與祝英台”中的“十八相送”,導演對這於這一部份身同感受,“人長大後,越來越發覺身邊的朋友、親人等聚少離多,送別的感覺經常出現。”導演拿捏著這種感受,為劇目創作出富現代感的流行音樂。一個經典的故事,加上原創的流行音樂,演員的現場演繹,可說一個頗特別的拼湊。“當我們有一些感覺不能用語言、身體動作表達出來時,那麼就唱出來吧!所以唱歌就是表達情感的方式之一,唱演是必須結合的。”這是身兼導演及作曲的Dino在引導演員兼顧唱歌與演戲的要點。


“今次這個音樂劇,與浪風一向音樂創作方向有點不同,我們加入不少管弦樂的元素,希望能讓觀眾欣賞到更多元化的音樂。籌備起初,我們希望能與管弦樂團合作,因此選用了空間較大的庇道演藝劇院作為演出場地。後來,無奈地因為資源不足,而聘請樂團的費用將會超出了我們的預算,於是唯有放棄這個跨藝術領域合作的念頭了,實在有點可惜!”雖然如此,Dino卻對雙方的合作抱有希望,相信有“明天”的來臨!


“梁祝英台‧十八相送”門票已於“牛房倉庫”、“窮空間”及“邊度有書”發售,票價為澳門幣八十元,學生票澳門幣六十元。


刊於“澳門日報”藝海版2008/07/19

2008年7月16日

祝福


致戰友美之一號:

踏入人生另一階段,需要面對不少新事物,但同時亦要面對不少壓力。


這個決定沒有對與錯、好與壞,反正您們覺得是適當的時候,那就去做吧!
然而作為戰友翠之三號,我對你個人的發展什為關注。

婚姻只是一個階段,並不是一切。我深信你也有自己想走的路吧,但現在你有多一個最強後盾支持您呢!

這樣未嘗不是好事,那麼您就可以專心發展事業及照顧家人,不用理會其他的狂風浪蝶了!

廿一世紀的現代女性,確定自己該走的路,然後無悔地向前走,多酷呵!

我哀心祝福您!

戰友翠之三號

2008年7月11日

碌落蓮溪舞渡船

藝術團體足跡自今年二月於窮空間舉行“冇眼睇4:修剪備忘錄”的演出後,劇中的人物咖哩骨博士又再度四處暢遊矮人國,並將於7月20及21日來到牛房倉庫分享有關“新橋”的故事,這就是“冇眼睇5:碌落蓮溪舞渡船”(Down in Lin Kai to Dance with Boats)。

講起“蓮溪”這個地區,兒時的回憶包括蓮溪廟、地攤、雞絲翅、永樂戲院的機動遊戲及磅體重機。然而,我從不敢進入蓮溪廟,因為小時候覺得它格外幽暗;地攤是我與弟弟最愛逛的地方,因為可以尋找得意及便宜的玩意,然後硬嚷着要老爸買;其後,老爸會哄我們說請我們吃翅,原來就是永樂旁邊的“雞絲翅”,但我們仍大口大口地送入嘴裡,樂也融融;最後的玩意就是坐在永樂戲院大堂中的機動船上,但老爸通常不會入硬幣,他說因為這樣才可以不受時間限制地玩,這也令我與弟弟深信不疑;最後,我們就會站上戲院中的磅重機量度體重,我記得磅重機的設計很特別,好有懷舊味,那張小卡片除了有我的體重外,背後還有運程,簡直是孩童的最愛。

此情不再,此地亦驟變,談到“蓮溪”,確實能勾起我不少兒時回憶。如果觀衆帶着“回憶”的心情來看這演出,不知道將會有何啟發?回憶的感覺不只在“蓮溪”,同時也在宣傳品上看到的一張“碌架床”,讓人感到親切。在我心中,它就如一個“馬騮架”,是爬上爬下玩捉迷藏的勝地;它又如一件大樂器,鐵製床身讓我用硬物敲打發出聲音;它又如一個私人小天地,床頭的橫面貼滿了喜愛的貼紙及明星照。而上下床最好玩的溝通方式,就是在床邊傳紙,又或是把東西扔上扔下互相對戰,而我就最愛睡在上格床,因為能夠每晚也“爬”上床,爬上一個自我的小空間。

“碌架床”、“蓮溪”及“渡船”拼湊的演出,加上鄭冬、朱焯信及胡家兆的口述記憶,相信咖哩骨博士也會帶領我們作尋根之旅。“沒有人知道,為甚麼這個碩果僅存的舊區,要被稱為新橋?沒有人知道!為甚麼這個沒有橋的地方會自稱為橋?沒有人知道!為甚麼一個沒有河的地方,卻說自己有渡船?‘遺物回收博物館’,就在一個無溪但叫溪的地方。”

沒有人知道,為甚麼這個戲名叫做“碌落蓮溪舞渡船”,那就不妨去看看吧!

刊於“澳門日報”藝海版2008-07-11

2008年7月9日

畢業照

澳門大學新聞及公共傳播2007/2008畢業生



澳門大學2007/2008全體畢業生

要放這兩張相片上網,除了是希望與大家分享畢業一刻外,更對第二張的照片歎為觀止......九龍壁突然變大了.....

2008年7月4日

這樣子還可保持澳門形象嗎﹖

上次的“黑沙事件”使澳門所謂的旅遊形象下跌,不論誰是誰非,作為領導澳門的政府部門,對處理其對內及對外的形象也應該謹慎,不能掉以輕心。在現今這個講求包裝形象、公共關係的世界中,今次“威尼斯人入場費”事件中,澳門政府(旅遊局)又輸了!

下列輯錄了部份澳門報紙對事件的報導:

澳門日報<導遊劏客惹爭執回水>
“事發時有記者到場拍照採訪,卻受到自稱旅遊局職員者干預,還着令一名記者刪除數碼相機內的相片。”

“自稱旅遊局職員男子又要求記者出示記者證,並抄下記者證上的資料。在場記者拒絕刪除數碼相,質疑有人干預新聞自由,並表示記者收到旅客糾紛事件後只是作事實報道,並無侵犯個人私隱,懷疑干擾採訪者別有用意。在場記者亦要求對方出示證件,但該男子只出示一張旅遊局卡片,讓記者抄下資料後隨即收回,拒絕將卡片交予記者。旅遊局昨晚以《全天候協助旅客》為題發出新聞稿回應事件(見另稿)。 在記者與自稱旅遊局人員爭執時,在場遊客已迅速被人安排返回客房,懷疑有人不想旅客與記者接觸。”

市民日報<河北團領隊額外收費引發鼓譟>
“當傳媒到場採訪時,一名自稱「旅遊局職員」的男子,竟然要傳媒將照片刪除,未知當中動機為何。”

“而前晚11時30分左右,當傳媒到現場採訪時,一名帶有酒意並自稱是「旅遊局職員」的30多歲男子,竟要傳媒刪除相機內的照片,當傳媒進一步要求確定該名男子是否局方人員時,對方卻聲稱沒有證件,只出示一張印有旅遊局的名片,署名為「梁╳╳」,期間又將名片取回。  稍後,該名男子向傳媒多番致歉,聲稱剛才只是在旅客面前「做戲」,在場傳媒未有理會,並向有關當局求證其人背景。”

華僑報<帶團參觀賭場收“入場費”卻無收據 導遊與內地團客又生糾紛>
“記者到場採訪,卻被一名自稱旅遊局職員的男子要求刪除相機內照片。其間,記者到場採訪,曾被部份團客呼喝勿拍照,他們並圍哄記者,在記者表明身份及解釋來意後,部份團員已無續纏擾之際,一名自稱旅遊局職員x前說記者刪除相機內照片,方能平復團客情緒,但為記者拒絕。唯後其人又要記者出示記者證,謂作登記撰寫報告,但其人並無掛有政府職員證件,僅出示一張卡片,讓記者登記後又要取回,其人不斷在場“打圓場”,但後來就向記者道歉。”

旅遊局發佈的新聞稿

旅遊局訊:該局稽查處前晚十一時許接獲通知,前往一間酒店處理一宗涉及旅客行程安排的事件。旅遊局督察協調旅客和旅行社,成功解決事件,並按既定程序作出跟進。

在事件得到解決之際,有傳媒到達酒店大堂並隨即拍照。部分內地旅客不滿被傳媒拍照並提出異議。在場的旅遊局督察本着協助旅客的精神,嘗試調停。
旅遊局高度尊重新聞自由,一直與傳媒保持良好的關係,而在傳媒的支持下,旅遊宣傳工作事半功倍。旅遊局將積極延續與傳媒的良好關係。


為配合本澳旅遊業的蓬勃發展,旅遊局督察二十四小時候命,全天候協助旅客,為旅遊業作出貢獻。同時,旅遊局已跟治安部門建立通報機制處理旅客事件,保障旅客的權益,不斷提升旅遊城市形象。

從旅遊局的新聞稿以及澳門各報紙的報導可看出,旅遊局以一種“自我感覺良好”的方式作回應,與傳媒的說法是兩碼子的事情。同時,它亦承認那個自稱為旅遊局的人真是他們的人,但其行為閃縮,讓人有一種在做不見得光的事情一樣。新聞稿中亦提及“已按既定程序作出跟進”,這樣看來,讀者真的要認真研究一下旅遊局的“程序”了!

另外,市民日報可以說是“煮重佢米”,這名男子的大名及年齡、神情、對話亦有描述,澳門日報相對沒有“去得咁盡”;市民與華僑亦有說明男子最後與記者的談話,“聲稱剛才只是在旅客面前「做戲」”及“其人不斷在場“打圓場”,但後來就向記者道歉”等,讓人聯想了這名男子的目的。

再一次印證:“澳門,就是與別不同!”

2008年7月2日

心癮

news.bbc.co.uk/.../newsid_6967700/6967756.stm

www.tomshardware.tw/858,review-858-19.html
www.tomshardware.tw/858,review-858-19.html

賭博、奶茶與攝影,三者是各不相干的,如果這三組詞語落在一位編劇的手中,可能能夠編織一齣扣人心弦的故事。內容講述警方透過深喉的線索,偵破一宗黑幫仇殺的案件,謎底就一間茶餐廳開始。故事情節雖有點土,但仍是每晚八點黃金時段電視劇的模式;如果這三組詞語落在一位老師手上,它們可能成為英文默書的課外生詞,難度適中,有難有易、有長有短。(Gambling, milk tea and photography);如果這三組詞語落在心理學家的手上,他或她可能歸納它們成為一個字:『癮』。

賭博的壞處,不用我多說,人板實例多的是。病態賭徒、社區賭博、以小博大、傾家盪產等情況無處不在。好賭的人總會說:『小賭怡情,這只是減壓的一種方式而已,我會是有節制的,我是不會沉迷的,見好就收這一道理難道我會不明白嗎﹖』對,你就是不太明白,一擲千金的豪氣後,換來的是失去家庭、失去親人、前途盡喪。

除了賭博外,心癮隨處可見。以我個人為例,每天要喝一杯奶茶,否則會打瞌睡、頭痛,有些人更會有四肢無力、頭暈等症狀。小小的一杯奶茶,就如吸食鴉片一般,沉迷者漸漸上癮。喜歡喝奶杯的人總會說:『只是一杯奶茶,沒什麼大不了。』然而,沉迷奶茶所付出的代價就是健康,這與賭博在本質上的分別是不大的。記得參加過一個培訓活動,當中教授如何對付心癮,導師介紹了一項名為『移形換影替代法』,只要我們手拿一杯水,以想法催眠自己這是一杯夢寐以求的提醒奶茶。日子有功,就能夠見效。我記得在Form four暑假時不喝奶茶兩個月也沒有問題,但一開始上學就要喝了!

記得大學時教攝影及喜歡攝影的老師曾說:『不要跟一個喜歡攝影的人,因為你會後悔。』雖然阿sir說這翻話的時候是嘻皮笑臉的,但眼神卻是這麼的堅定,並以身作則來告誡我們,箇中道理往日未能了解,今卻有感而已!這是一門藝術,同時是一門很貴的藝術。為了追求更完美的效果,器材上須要配合,這好像是天經地義的道理。王貽興的散文<男人最鍾意背住女人做咩?>,男人最喜歡背著女人做什麼,其中電玩也是一項,無論相機、hi fi、電腦等等,簡直是一語道破了男人內心!找到興趣,工餘時候作輕鬆減壓,又能陶治性情,何其樂乎!然而過份迷沉、大量投資、日日夜夜沉溺其中,這就如無底深谷一般!妨礙攝影愛好者加注投資,就如阻礙藝術家的創作,又或是妨礙發展個人興趣一般,真是罪大惡極!

總言之,心癮這傢伙,我們多接受它一點,自己就會多缺少一分的安全感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