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月30日

陌生的十年

“80年代生,剛剛進入社會工作的一代,究竟是不是如很多人所認為,他們並沒有身份認同的問題?”這是牛房劇季的演出《十年一遇》所帶出的問題,也是吸引着同樣於80年代出生的筆者欣賞此戲的原因。經過欣賞1月17日晩上的演出及歸納自身的經歷後,所得出的答案是:“我並沒有身份認同的問題。對於我來說,澳門是我生於斯、長於斯的地方,這實在看不出有何問題。”


回想四年前,筆者亦曾在氹仔欣賞由梁健婷擔綱的澳門藝穗2004演出《氹仔故事·她說》,記得當時她娓娓道來一個三代人在氹仔的眞實故事,令人印象深刻。以氹仔歷史作為切入點,對於大部分在澳門長大的觀衆來說是一個認識澳門歷史的嶄新角度。與之相比,四年後今天的《十年一遇》卻缺少了她作為演員的個人看法,而情感及觀點也像漸漸被沖淡。是因為筆者由學生轉變成為職場工作人,看事物的觀點與角度也有所不同?又或是因為工作上的營營役役而漸漸失去了對生活的熱誠?抑或是這正正反映了80年代出生的“澳門故事”?無論原因為何,四年前的演出讓觀衆有更多的驚喜,而今天的《十年一遇》卻顯得內容有點空洞,較難引起觀衆的共鳴。

或許這不能歸咎於演員,假若讓我這個80年代生的觀衆來講述我的“澳門故事”,同樣也是沒有什麼好說,為什麼?對於發生在80年代或以前的重大歷史事件或社會變遷,例如戲中所提及的“12·3事件”、銅馬像前放過煙花或民主女神像等,我沒有親身經歷,只是略知一二。就算是澳門九九回歸,我們這一代人的感受並不深,也只是知道澳門將重投祖國的懷抱而已。對於一個土生土長的澳門居民,從來沒有機會以“外邊”的眼睛來觀察澳門,加上沒有親身經歷重大的政治變遷,對澳門歷史只是略知皮毛,那麼我們究竟能說得出什麼故事呢?十年前回歸時的澳門,與今天的澳門相比,我大概可以說出澳門在景觀、經濟及民生上的變化,但回歸對於我來說其實也只有表面的感覺,與我的生活拉不上切身的關係。那麼,硬要將陌生的歷史加入自己的故事中時,可能需要花更多時間硏究此段歷史了!

80年代生的人,根據呂大樂在《四代香港人》一書中說“第四代人”(據作者的劃分即1976年至1990年出生的一代)的其中一個特徵是:“在第四代人表達自己的想法之前,周邊的成年人已經結束討論。”我也認同這種說法。在成年人的眼中,這批80年代出生的初生之犢,欠缺社會經驗及歷史感,是在溫室長大的幸福一群。與他們討論什麼時事、歷史及地理,均一無所知——其實並沒有什麼値得與他們討論,或許吃喝玩樂是這兩代人的僅有共同話題。80年代生的人,亦較難與成年人的話題有共鳴,有時候兩代人並不是不想溝通,反而是生活背景及經歷的差別令到溝通出現困難。因此,這也可能是令《十年一遇》中的演員,像在訴說一個不屬於自己故事的緣故。


這樣說來,難道80年代生的人就這麼的不堪嗎?我想不然。近期,香港電台節目《鏗鏘集》專題報道“Y世代”,即出生於80年代的人。內容介紹“Y世代”年輕人的思想態度,例如在職場上,他們希望可擁有較高自主權,並與老闆有商有量,而非唯命是從。他們希望藉着工作挑戰自己,證明自己的實力以獲得別人的認同。當然,報道中描述的“Y世代”態度不能泛指所有出生於這個時代的人,但也反映了部份觀點。“Y世代”的人渴望發聲,並希望得到社會的認同。對於過去發生的歷史,80年代的人可能沒有話語權。然而我想,80年代的人也將會構成歷史的一部份,也該會有自己叙述歷史的方法。

總括來看,《十年一遇》的創作起步點別具意義,十年人事幾番新,以80年代的觀點回顧十年的風風雨雨能成為史料的一部份,然而要達到這個目標,大前提是創作者需對相關歷史有感而發罷了!

原戴澳門日報‧文化演藝版‧2009/01/29

新年假期怎麼過﹖

新年的假期轉眼就過去了,真有點捨不得。雖然我沒有深刻地感受到過節氣氛,但畢竟也是全民休息的日子,街上人丁單薄之景卻成為了令我認同過年的證據。過年的五天假期中,我做得最多的事該是睡覺、吃飯及看戲了。由於放假的休息時間與上班的截然不同,通常晚睡晚起,因此大部份早上的時間也是與周公談心的。此外,街上的店舖通常都關門大吉,加上新勞工法實施後,更多顧主選擇讓員工休息休息,因此連讓我在街上溜撻的機會也沒有了。這樣,看戲就成為了最佳打發時間的方法。讓我數一數,在這短短的幾天中,我看了赤壁2、魔幻逆緣、海角七號、葉問、非誠勿擾,還有半齣的忘了名字的戲。你看,這個看戲量差不多是我平日一至兩個月的看戲數目了!在這麼多的戲中,我給予非誠勿擾最高分數,部份劇情搞笑之餘又不失哲理。

另外,年初三也有進行了特備節目,包括澳氹單車行大運(這個名字是我自己作的~)、賭場一天團、看了永利的願望樹升降、試了cup cake、感受了藝墟的北風等等,也算豐富了罷!不過快樂的時光過得特別快,今天又要收拾心情上班去了!這時令我想起早前習副主席來訪澳門,為澳門居民帶來的警世名言--『只要精神不滑坡、辦法總比困難多』,此乃為金句中的金句。單從字面及讀音看來已經具有相當的吸引力,文字不失簡潔而又能押韻。其次,兩句簡單的句子中卻帶有深刻意義。『精神』相當於心理狀態,以『精神滑坡』來形容一蹶不振的狀態,實在好不生動活潑。這句金句意刻言簡,能夠打從心底來激勵我們的意志。願大家也要好好把握習副主席的真言,一起來好好領悟箇中的道理了!

2009年1月19日

新年新希望

不知道何解近日總覺得心情鬱悶,其實並沒有發生什麼令我不高興的事情,但情緒還是有點起伏不定。最後我歸納得出的結果,可能是覺到生活有點枯燥乏味吧!

每天上班下班,工作上沒有出現什麼太大的驚喜。雖然,我的工作並非體力勞動的性質,但精神上卻是十分疲憊。可能是新鮮人的關係,心情總是戰戰競競,初次接觸職場上的人和事,了解到所謂應有的做事態度,心中少不免有點懷疑,又擔心自己可能在無聲無色之間漸漸被社會化。但那些在職場上打滾的同事會勉勵說:『這是一個必然經歷的過程,也是必須學習的態度。總之,不要問為什麼,只要努力地做就行了!』這更令我原先疑惑的心情更疑惑,為什麼要將簡單的事情複雜化,同時又將複雜的事情邊緣化﹖為什麼要建構工作態度,那我根本的態度會逃到哪裡﹖

也許,是我近來對生活上缺少了一些體驗及看法吧!過往在身上出現的那團火,好像被慢慢撲滅了!整個人也像沒有思想的動物,唯唯諾諾,隨波逐流。轉眼間又到農曆新年了,雖然完全沒有過節的興奮及期待的心情,但也很想將這些陰霾的心理驅走,希望在新的一年,過新的生活!

2009年1月12日

亞啤尋友記


拍攝日期:2009年1月10日
地點:漁人碼頭

2009年1月7日

工作等於上學﹖

短短數月的工作中,我感覺到自己還不是太適應。難道我的適應能力真的是這麼差﹖不知道。但在此所指的適應並非指適應工作環境,而是適應自己的身份。

過往,上學似乎是學生的例行公事,是生活的一部份。回到學校,我會見到同學和老師。大家在同一個課室裏學習知識。每天起牀趕回學校,為的是不要遲到。大家努力讀書,為的是爭分數及知識。

然而,直至現時為止,我也未能將上班等同上學的感覺。可能,工作未能成為我生活的一部份﹖這我也不太清楚。回到公司,我會見到同事和上司。大家在同一個辦公室工作。每天起牀趕回公公司,為的是要打卡。大家努力工作,為的是賺錢及升職。
上述的心態沒有什麼不妥,但我為何未能將上學及工作的感覺等同﹖但為何我又要將兩者等同呢﹖不知道。可能,我還未感到工作的『實在感』呢!